![]() |
按照《关于印发<石嘴山市开展“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石党办发〔2018〕10号)《关于印发<决策部署推进落实不力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石党办发〔2018〕22号),近期,市委督查室牵头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三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督查情况看,今年以来,三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结合各自实际,苦干实干,着力做好“浴火重生”“腾笼换鸟”和“无中生有”三篇文章,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情况。争取政策支持,大武口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惠农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平罗县汝箕沟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列入国家支持范围;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和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支持。制定配套政策,市发改委牵头编制了《石嘴山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石嘴山市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三年行动计划》。正在编制《石嘴山市产业转型发展规划》《石嘴山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石嘴山市“两湖”联动战略规划》《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暂行办法》,用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年度评估工作,完成了《宁夏东北部(石嘴山—宁东)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7年度评估报告》,经国家发改委评审,我市获良好等次。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经开区园区循环化改造顺利通过国家终期验收,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5880万元,完成平罗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中期评估,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正在制定《2018年地方煤矿兼并重组方案》,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5家14台小火电机组淘汰关停任务,为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
(二)科技创新“双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目前,我市有10家企业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并公示(含1家到期复审)。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5家,达到138家。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到58家,增长31.8%。全社会R&D投入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全市R&D投入强度达到1.06%,较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截至6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38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84件,同比增长13.1%;共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4737.4万元。推进科技创新助力工程,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与宁夏泰金种业有限公司合作、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佘远斌与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及宁夏嘉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为我市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扶持政策,2018年上半年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25家,市财政向小微企业兑现扶持资金5306.9万元。
(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上半年,全市实施传统产业项目52个,当年计划完成投资4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3.4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位居全区第三。扎实开展重点行业对标创建。今年全市新增65户对标企业,市工信局、三县区、各开发区引导企业围绕内部管理、技术装备、技术研发、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开展对标活动。金海永和泰对标新疆天业集团,引进电石出炉机器人系统,既提升了装备水平,又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电量消耗,减少了安全隐患。英力特化工通过对标云南普阳煤化工,实施电解槽重涂等重点项目,烧碱工艺耗电比行业平均值下降75度/吨左右。稳步推进两化融合。建立了信息化储备项目台账,共储备项目38个,目前6个已投产,26个正在抓紧建设,已完成投资3.53亿元,全市两化融合平均分从2017年的32.26提高到35.47。印发了《石嘴山市2018年“互联网+智造”工作推进方案》,组织腾晖光伏、科通冶金等15家企业申报2018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强力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对僵尸企业建档立卡300户,2018年计划处置90户,出台了《石嘴山市“僵尸企业”认定标准及补贴办法》,综合应用关停淘汰、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土地收储、规划调整等方式加快处置进度,已完成51户,一批“僵尸企业”有序退出了市场。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按照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对188户规上工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对“低洼地”和“高产田”进行差别化要素配置,鼓励A类,扶持B类,限制C类,淘汰D类。今年以来,对评为C?类的6家企业,取消享受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电力直接交易资格,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加快推进园区整合。制定了贯彻自治区工业园区改革创新发展意见的工作方案,市委常委研究并原则同意《平罗县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工业园区19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48亿元。生态区医药产业园蒸汽管道等配套项目已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高新区湘江街排水工程、电子材料产业园排水工程、经开区兴惠工业生态园修复、北盛街综合管线迁改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全面推进。
(四)新动能培育情况。加强“双招双引”,2018年,全市共下达争资金任务68.07亿元,上半年共争取中央及自治区各类专项资金46.75亿元,同比增长29.84%,完成年度任务的68.68%。抓好项目建设,市财政多方筹措资金,安排7530万元支持新动能培育,全市135个重点项目中新经济项目37个,占比27.4%,已开工31个,累计完成投资28.1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1.7%;围绕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三新项目234个。西北健康谷已入驻企业14家,涉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医养等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科技金融众创空间成功引进国金资产管理、乾号金融服务、星海文化交易等8家金融企业;开源证券宁夏分公司即将落户,成为西北第一个在省会以外城市设立省级分公司的证券公司;3家企业已邀请券商和中介服务团队进厂开展上市尽调工作,2家企业已向“新三板”申请挂牌。推进全域旅游,2018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52.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和9.1%;新增A级景区1家、星级旅游饭店12家,星级农家乐12家、星级旅行社5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黄河国际数字电影小镇网站、黄河影视APP等渠道宣传推广,与185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线上营业执照注册42家,线下签约客户10家,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城市建设,制定了《2018年互联网城市建设推进方案》,确定17项重点工作和9个优质示范工程,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招商工作滞后。2018年,全市共计划实施招商项目116个,年内计划投资166.56亿元,截至6月底,实际到位资金63.93亿元,仅完成自治区下达410亿元目标任务的15.59%,低于全区五市平均值14.3个百分点。
(二)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企业入库进展缓慢,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与全年新增15家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减停产企业较多,全市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停产,其中14家企业停产,减停产面达36.1%;煤炭、硅石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4.6%,企业亏损面41.9%。受环保等前置手续办理缓慢及融资难等因素影响,100个技改项目上半年仅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五分之一。
(三)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环境尚待优化。创业创新空间集聚能力和孵化培育能力不强,入驻创业创新空间小微企业数、科技孵化器毕业企业数、孵化器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模式尚未成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切实抓好招商引资。三县区、各部门要正视困难,勇于担当,切实把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抓牢抓实,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实施精准招商,进一步梳理对接洽谈项目,加强与已落户项目对接联系,消除梗阻,全力提高项目的签约率和落地率。完善重点项目跟踪制度,认真实行“链式服务”,为项目引入提供全过程“店小二式服务”。三县区、市发改委等部门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落实好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精心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为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打好基础。
(二)狠抓项目建设。一是抓项目谋划。全面落实项目谋划滚动机制,紧紧围绕互联网城市、工业技改、科技合作、全域旅游等领域,积极谋划一批涉及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类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抓项目投产达效。紧盯135个重点项目持续攻坚;对年内不能实施的蜗牛项目进行“同质等量”替换,对进展缓慢的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对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的排除壁垒,力争取得实质进展。紧抓项目建设黄金期,扎实推进杉杉能源、盈氟金和、滨河新材料、中能恒力、万香源等36个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在项目审批、政策支持、协调服务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抓好装备制造、碳基材料、电石化工等62个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和10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推动部分项目投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扎实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对标管理和两化融合等工作,为工业稳增长做贡献。一要稳步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90户“僵尸企业”处置任务。二要强力推进对标管理和两化融合进程。出台对标考核细则和奖励办法,引导65户企业深入开展对标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扎实推进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抓好26个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动焊接机器人等在重点高危行业、领域的应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三要加快工业园区整合优化。严格落实自治区和市委、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决策要求,加快推进平罗工业园区整合,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四要严格落实倒逼机制。综合运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积极落实自治区、市惠企政策,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力促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快封关运营,加快科技金融众创空间、网络经济产业园、银北养老院、石嘴山科技园暨西北健康谷等提质扩容,引导新经济新业态集聚发展。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加快大武口凉皮、贺东庄园、西夏红楼、金岸红柳湾等企业商户品牌化发展。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培育壮大旅游业。扎实推进双创工作,做好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环境评价)迎检工作;拓展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成果,让更多小微企业、高新企业入驻创业创新空间和科技孵化器;加快制定并认真落实《石嘴山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2018-2020)工作方案》,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面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自治区科技创新30条优惠政策、高新企业申报等进行深入解读培训。组织中钢耐研、日盛高新等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好高校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各项服务工作,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让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支持各类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石创新创业,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